第04版:地方宣传
3上一版  下一版4
 
福建:砥砺领跑闯新路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17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年来花繁果硕
福建:砥砺领跑闯新路

福建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闽江口湿地成为候鸟天堂
厦门灌口镇致力打造生态文明的绿色家园
闽侯孔元乡村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编者按

去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年来,福建在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探路领跑,都取得了哪些成效?今日,本报推出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一周年专题,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呈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给当地带来的机制之变、生态之变、民生之变。

这是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福建方案》),自此,福建被赋予了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探索路径的神圣使命。

一年来,沿着《福建方案》擘画的领跑“路线图”,福建省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历史机遇,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福建省省委书记尤权指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深化生态省战略、巩固提升福建生态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倒逼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增进绿色福利、实现绿色惠民的重要途径。他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珍惜机遇、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切实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落到实处。

福建省省长于伟国强调,要以“机制活”为牵引,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抓关键问题、抓实质内容、抓管用举措,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扑下身子、狠抓落实,推动改革成果落实到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片蓝天、每一座民居和村落上,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福建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016年福建“15+3”年度改革任务全面实施,今年的17项改革任务正不断加快落地。体制机制的领跑,不仅催生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跑出了福建绿色发展的新未来。

机制领跑

“大环保”激活新动能

从21世纪初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思想,到2014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福建一以贯之,并不断取得突破。

在环境质量长期高位运行的高起点上,福建如何优中求进?

从早期的“GDP挂帅”到“环保问政”,再到“绿色政绩”,福建省以“机制活”为牵引,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上自我调整、自我加压,构筑起横向整合相关部门环境保护的监管责任和优势资源;纵向推动形成紧密的政府、企业、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通过横向上“联起来”,纵向上“动起来”,发挥“1+1>2”的作用。

从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环保责任意识入手,福建省在率先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基础上,今年6月底又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了《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及52个部门13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通过列明环保责任清单,划定环保“责任田”,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落细。

《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只是福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缩影。以机制领跑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路,近年来,福建省亮点频现: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福建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省委书记、省长与9市1区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并配套出台责任书考核指标。今年的责任书还特别增加了“体制机制创新”章节,把将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福建样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福建把开展一季度一督查和省级环保督察作为钢牙利器,倒逼和推动各地扎牢环境保护的篱笆,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一系列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被人民实实在在感知。

福建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机制,以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推进多规合一,让“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难题迎刃而解;以问题为导向,环境质量会商机制不仅要分析数据,还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效;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GEP核算等试点工作,用制度破解个别地方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增长,将资源环境“吃干榨净”后一走了之的不良现象,让子孙后代永享“清新福建”。

以经济杠杆倒逼和推动企业污染治理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今年,福建首次对2247家企业开展环境信用评价,评价结果将通报给工商、质监、银行等部门,并推送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同时,福建向全省环境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借助责任险的“大数法则”,分散企业对污染事故的赔付压力,有效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让原本无价的环境资源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截至6月30日,福建累计有1002家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总成交金额5.69亿元。

生态领跑

“新理念”催生好环境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 “美丽福建”。福建如何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植绿种树”“末端治理”,而是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等紧密相关的系统的工程。

打破唯GDP论英雄的旧观念,福建省积极推动绿色布局。早在2014年,福建就先行一步,取消了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永泰等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让当地切实把“绿色”摆在更加优先的地位。

围绕《福建方案》中提出的“培育加快绿色发展新动能”,福建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加码发力,通过源头管控、环保项目带动、倒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退出等举措多点发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挤出粗放发展水分,释放绿色驱动红利。

在三明市,成立于1958年的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常压固定床煤气化技术,由于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能耗高,缺乏市场竞争力。6月27日,三明化工将生产线全部关停,为碧水蓝天让位,并将投资近10亿元,进行节能减排系统改造(含煤炭绿色转化)工程,促使企业涅槃重生。

在莆田市,投资500多亿元、每年能创税近50亿元的浆纸类项目对湄洲湾北岸开发区东吴临港产业园区来说可谓一块“肥肉”,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40万吨淡水的消耗和35万吨的污水排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取舍?当地毅然把绿色作为第一考量,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发展思维,放弃原来的浆纸类项目,引进食品加工项目。

根植绿色理念,推动绿色布局,让产业结构升级、污染和能耗降级,福建万元GDP能耗水平累计下降50%以上、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累计下降30%以上,排放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4,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

业随生态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吸引新兴产业、高端人才、项目资金的强大磁场。随着京东方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污染少、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福建绿色转型的步伐正不断加快,“绿色” 已经成为福建发展的最亮底色。

通过“加减乘除”一起做,2016年,福建12条主要河流水质继续保持为优,Ⅰ类~Ⅲ类水质比例为96.5%,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Ⅰ类~Ⅱ类水质比例为60.1%,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9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8.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6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福州、厦门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分列第五位、第四位。

福建的生态文明创新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也可以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不但不会影响发展,反而可以促进高质量发展。

民生领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不是一顶好看的帽子,通过改革试验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是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

把“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更多绿色福祉,实现绿色富省、绿色惠民。”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根本和出发点,福建勾勒出创新、发展、惠民的清新路径。

瞄准改善全省小流域和农村水环境质量,保障全省水生态安全的民生领域发力,2016年7月,福建省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出台了《福建省小流域及农村水环境整治计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小流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的目标。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把小流域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力争年度有效投资超过20亿元。

为摆脱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窘境,福建持续加大力度治理农村污染。仅2016年,全省就投入21亿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全省929个乡镇中,已有564个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82个乡镇建成垃圾转运系统。

民生领跑,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变,更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通过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福建探索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以赎买、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2016年,福建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616亿元,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的双赢局面。

与此同时,福建省还建立了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形成长效的补偿资金投入制度,通过资金鼓励和推动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既要好了生态,也要鼓了钱袋”,2016年,福建投入的生态补偿资金就有近35亿元。

民生领跑,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回归山清水秀,重拾乡韵乡愁。在闽北山区,良好的生态成为了一些偏远乡镇的“金字招牌”,结合当地文化遗产、特色农业等资源,农家乐、乡村游正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新路径。

结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南平市延平区着力在“转”字上下功夫,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对退养户开展食用菌技术、家政服务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对自愿拆除的养殖户针对性增加就业指导,助推退养户转产转业。同时,争取转型升级项目和资金,为养殖户转岗就业工作创造条件。

据统计,目前福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7400元增长到2016年的3.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3200元增长到2016年的1.5万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30.5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20.4万人。而这组数据中,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功不可没。

监管领跑

筑牢保护八闽生态环境的“铜墙铁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福建省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全面检视近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中央第五环保督察组进驻福建期间,坚持开门搞督察,设立举报信箱,开通举报电话,下沉现场督办,问询职能部门,推进边督边改,回应百姓诉求,公示办结情况。不论是环境污染问题,还是群众身边的油烟、噪声等“小事”,都得到迅速整改。

带污染的GDP再诱人,也要下定决心坚决舍弃。督察期间,福建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线夯实责任、一线检查督办、一线狠抓整改、一线考察干部、一线检验实效等一系列举措,坚决向污染“亮剑”,拿违规“开刀”;同时,对治理力度弱化、整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通过上下传导压力、部门形成合力、社会聚焦发力倒逼和推动环保责任的落实。目前,督察组移交地方及省直部门办理的信访件已100%办结。

督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问责不是终点而是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福建省在着力解决眼前发现的问题的同时,还通过认真梳理、分析督察期间发现的典型问题,并以点带面,推动同类问题的解决,做到机制长效、标本兼治。

与此同时,福建省环保厅与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强化日常监管,当好“清新福建”的神圣守护者。

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破除环境执法“灯下黑”;强化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建立与综合治理网格无缝对接、全覆盖、精细化的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推动环境监管力量向基层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

推动“两法衔接”,健全完善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遇重大案件联合会商、联合督导;环保、公安紧密携手开展“清水蓝天”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今年,福建省公安厅又专门下发《关于严厉打击破坏生态违法犯罪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决策部署上来,依法履职,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福建省高院研究制定21份指导性司法文件,以强有力的举措全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

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将督察成果制度化,将整改落实长效化,将严格执法常态化,环境监管为八闽保护生态环境筑起“铜墙铁壁”,也让广大民众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共治领跑

构建环境保护全民参与机制

守护碧水蓝天,是人民的共同责任;共享绿色福利,是人民的民生所愿。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推动。在福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全民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共治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把思想观念的转变化作自身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干部的环境保护理念有了实实在在的转变。“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环境账,更要算民心账”成为共识。而在民间,福州市王庄街道的27名百姓河长志愿者每天定时、定点对岸边进行巡查,捡拾沿线路面垃圾,劝导不文明行为。

通过机制创新,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监管中来,泉州市在以“赛水质”的形式推进小流域治理的同时,更着眼于“晒”。小流域治理的举措不仅要让群众知晓,治理的成果更要让群众满意。从2015年开始,泉州“赛水质”活动评分标准中首次引入了“公众满意情况”一项,即随机走访流域周边群众。水质好不好,让群众当裁判。

把“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福建省正着力打造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只要打开手机APP,身边空气、水的质量等生态环境数据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污染,环境执法部门可以通过监测大数据第一时间找出污染源。

同时,福建省还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新闻宣传与主题活动、创新载体、社会关注热点相结合,向大众展示了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工作的经验、成效,也向全社会传递了环保正能量,让更多的民众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

绿色发展,初心不变。当前,福建正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循着创新、发展、惠民主线,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融合,不仅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探明了新路径,更擎起了福建绿色发展的新未来。

林祥聪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