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造样板工程 实现水土共治
土壤原位修复技术透析
上海将建“地下”大型湿垃圾处理工厂
宿迁摸清镍锑铊污染源家底
让腐植酸美丽因子光荣绽放
河北确定重点监管企业名单
武汉年内建成土壤质量监控网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样板工程 实现水土共治
北京成功实施槐房地块污染修复治理项目
图为项目配套建设的9000立方米/小时处理能力的土壤气相抽提设施。 邓佳摄
图为技术人员在土壤污水处理装置前检查设备运转情况。 邓佳摄
目前,槐房路4号项目已进入修复效果评估阶段。下一步,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将继续跟踪这一地块的修复实况,确保修复后达标。 邓佳摄
 

◆本报记者邓佳

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历时3年,成功实施北京市南四环槐房地块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原位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土水”共同治理,处理污染土方量达36.17万立方米,地下水量达26万立方米,采用多元化的修复技术,是目前北京市采用原位修复技术进行土壤、地下水联合修复的规模最大、污染深度最深的有机类污染场地。

槐房地块位于北京市南四环外,前身为沥青混凝土生产厂区,总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根据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北京市政路桥集团于2014年对其实施停产拆迁。

北京市政路桥集团作为实施主体,与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槐房地块的污染治理项目。

经过历时一年多、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的中试试验,槐房场地修复治理项目摒弃了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异位修复方法,使用绿色可持续的原位、联合修复技术,采用国际主流的原位土壤气相抽提和多相抽提工艺。这项工艺无需开挖和远距离运输,可减少能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能减轻二次污染物生成与排放。地下水修复采用基于水力控制的抽出—处理—回灌技术、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和强化生物降解的监控自然衰减技术,并配套建设了9000立方米/小时处理能力的土壤气相抽提处理设施和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水处理设施。总体来说,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治理技术实现了污染修复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槐房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作为全国原位污染治理样板工程,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项目修复治理过程中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类修复技术,推动了国内污染场地修复由“异位修复”向绿色、可持续的“原位修复”转变,实现“水土共治”。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