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商场楼宇不尽如意 企事业单位效果好
实干实为着力抓好六方面工作
邢台改善空气质量奖罚分明
银川明确三级河长六大任务
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打造与公众沟通平台
图片新闻
节能环保创新应用大赛启动
富阳环保“五铁”执法效率高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进展如何?
商场楼宇不尽如意 企事业单位效果好

 

◆本报记者蔡新华 见习记者刘静 实习记者陆彧童

今年上海市全面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将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此举推出已有一段时日,相关单位执行如何?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一些开展试点的企业和单位,一探究竟。

专设了分拣员,管得住自己管不住客户

位于长宁区中山西路上的宏汇国际广场进驻了众多企业,4000多人在大楼内办公,按理说应该有很多垃圾产生,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垃圾产生量竟然很少,每天人均产生600多毫升的垃圾,体积连两个易拉罐都不到。

能做到垃圾量如此少的缘由,就是垃圾强制分类做得到位。广场管理方专设了两名分拣员,他们每天在集中垃圾的厢房内工作,将易拉罐、塑料瓶、硬板纸等可回收垃圾尽可能地分拣出来,然后循环利用,整个广场的垃圾产生量一举减少了近两成。

但广场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并非尽善尽美,在广场内的数层电梯间,管理方的工作人员随机翻查了6个垃圾桶,除了1个厨余垃圾桶内只有哈密瓜皮分类正确,其余5个垃圾桶内投放的垃圾分类均有误。比如,在可回收垃圾桶内,就出现了茶叶残渣和充气塑料膜。

广场管理方有关人士坦言,广场的垃圾分类做得好,主要归功于分拣员的辛苦。但是要广场内各企业的员工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现阶段似乎很难做到。

记者观察到,在员工使用频次较高的茶水间和厕所内的垃圾桶,垃圾混装现象更严重。大楼的有些企业禁止员工在办公室内吃东西,员工就跑到茶水间里吃,垃圾桶里就有了剩饭剩菜、外卖盒、餐巾纸等混在一起,根本谈不上分类。

有关人士表示,广场管理方很乐意扩大强制分类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员工。但如果没有监管部门强有力的执法来规范,仅靠管理方要求入驻的企业和员工做到垃圾分类,效果不会理想。

不分类不收运,倒逼企事业单位做好垃圾分类

相对人员结构复杂的商场、楼宇,目前来看,上海的企事业单位全面实现垃圾强制分类的成功率会更高。“我们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员工,在垃圾分类上完全可以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上海一家企业有限公司总务课课长刘先生表示,企业的垃圾强制分类已十分成熟。

在这家企业内,两层楼的办公区域每层只有1组4只垃圾箱,分别对应4种分类;7幢车间每幢只有2组8只垃圾箱,所有垃圾只能定点投放。

刘先生表示,垃圾箱的距离产生“美”,由于扔起来不方便,员工会下意识地减少垃圾产生量;实在要扔,每次都要走上一段路,会产生“既然都走到这里,索性好好分类”的心理。他透露,每个垃圾桶都有编号,如果在清运时发现哪个垃圾桶的垃圾混放问题严重,所对应部门就要在管理层的微信群里被点名,整个部门绝对会“羞愧难当”。

倒逼企业实现垃圾强制分类,“不分类、不收运”也是关键。上海市松江区绿化市容局环卫科科长颜玉祥介绍说,目前松江有近千家企事业单位正试点“不分类、不收运”,在温度高的夏天,如果因为垃圾分类不好,导致厨余垃圾被拒绝收运,气味将十分难闻,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简直是煎熬,因此对企业的倒逼效果明显。

要保证“不分类、不收运”的模式有效运转,收运单位能否有效履行监督垃圾分类的责任是关键。

松江区采用了价格杠杆促使收运单位做好监督者的角色,颜玉祥举例说,公司的工业垃圾收运处置费用接近900元/吨,相比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置单价高出许多,在这样的价格机制下,收运单位自然希望高价值的工业垃圾越多越好,对于分类不好而掺杂了工业垃圾的生活垃圾则是“零容忍”、不收运。

新闻分析

生活垃圾缘何分类难?

本世纪初,上海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上海在垃圾治理上投入不小,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离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尚存不小差距。

垃圾分类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会分”。在上海多个已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中,几乎没有小区将垃圾桶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类,而是将垃圾桶直接分为“干”“湿”两类,还有一些小区仍然采用“厨余垃圾”“有机垃圾”等早已“过气”的分类标准。

家住浦东新区的刘阿姨介绍她分类的“独家秘诀”:湿漉漉的就是湿垃圾,干巴巴的就是干垃圾。其实这并不正确,不少市民也像刘阿姨一样曲解了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含义。

嫌麻烦是市民难以持之以恒实施垃圾分类的另一个原因。家住宝山区海江二村的高女士坦言,本来什么东西都扔进一个垃圾桶、一个塑料袋多方便,现在不仅在家里要分开扔,还要分开扔进小区垃圾桶,肯定是比原来麻烦。

2013年起,上海市推出了“绿色账户”来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目前已覆盖了200多万居民。居民做了垃圾分类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各类生活用品、生活服务等。但据施行多年来的数据显示,绿色账户对中青年人群的吸引力并不大。

此外,垃圾清运方所存在的问题也难辞其咎。有居民反映,环卫在收运垃圾时混装,而不是干湿垃圾分开运输。

专家表示,上海市为了推行垃圾分类一直在努力,但却常常不“顺风”,主要原因在于市民垃圾分类以及运输环节缺乏刚性约束措施和有效奖励措施,同时相关规章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想要加快垃圾分类的实施,各部门和单位都要负起责任来。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