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知音难觅 路在何方
科技酷品展 尝鲜酷生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音难觅 路在何方
上海多伦路民办博物馆所剩寥寥
▲图为多伦路上的雕像。
▲图为上海民间筷箸博物馆馆长蓝翔。 陆彧童摄
▲多伦路凭借其古朴的历史风味,成为受年轻人青睐的写真拍摄外景地。图为一对新人在多伦路一处仿古建筑前拍摄婚纱照。
 

◆陆彧童

敲响上海市多伦路191号“上海民间筷箸博物馆”半掩着的门,馆长的女儿有些烦躁地探出身来:“这里没什么可看的,不开门了,你们去别的地方吧。”方要关门,坐在门内的老人家摆了摆手,示意记者进门。

博物馆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两侧的柜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筷子。门内躺椅上的老人正是年近九旬的馆长蓝翔,身体欠安的他身边还立着一个氧气瓶。很多时候,老馆长需要休息不方便招待参观者,博物馆就这样半开半闭着门也有些时日了。

看到有人进门,老馆长眼中闪过一丝神采,颤颤巍巍地给自己戴上助听器,又慢慢踱步到一旁,翻出他撰写的《上海民间藏筷馆30年》递给参观者,书里讲述了他潜心研究筷子文化的经历与成果。

老人店铺所在的多伦路曾是上海滩响当当的一条小路。百年前,这里是文坛风云的聚集地,被视为人杰地灵的“文化重镇”。十多年前,这里是古玩书画学者的情怀天堂,书画坊、古玩坊、私藏博物馆林立。而如今,藏品馆和书画坊纷纷撤离,十余家民办博物馆也只剩下“大上海1933”、“上海民间筷箸博物馆”和“文博堂”3家孤独坚守。馆长们坐在空荡荡的馆中,诉说着这十几年的艰难,又似在等待一个改变民办博物馆命运的契机。

一条辉煌不再的文化街区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街道短短550米,承载着上海滩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鲁迅、郭沫若、瞿秋白、丁玲、叶圣陶、茅盾等文人墨客聚居于此,酝酿着醒世大作,不时举办几场文化沙龙陶冶情操、唤醒国人。日积月累,街区的文化气氛日益浓厚,成为了志同道合文人的聚集地。

“多伦路文化街是1999年开街的,这条路上曾留下过很多名人的足迹,所以开街之初就主打文化名人牌。我也是那个时候在这里买了沿街商铺。”上海旧物民办博物馆“大上海1933”的馆长郭纯享回忆:“当时周围和我一样开博物馆的还有十来家,有筷子馆、钟表馆、石头馆、瓷器馆……”

在郭纯享的记忆里,刚开街的多伦路十分热闹,穿梭着对文化藏品充满兴趣的游客,馆舍门类也是五花八门。可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条街区“变了味”。

近年来,多伦路经历了两期保护和维修,面目又清秀不少,再现了20世纪初的海派风情,两旁的建筑和园林也更加精致美观,成了不少影视作品的取景地点,可原本深藏其中的博物馆“宝阁”却一个个地消失。

一个炎热的午后,记者来到热闹不再的多伦路。大路两旁多是一些商行和咖啡馆,还新开了时尚纹身和母婴照相馆。众多店铺中,零星穿插着门可罗雀的书画馆和旧书店。不少店面已经拆掉了招牌,紧闭大门。街道上,零星有几名游客在和充满风情的雕塑、建筑合影,却少有人在书画馆里驻足。

这里依然有民俗风情,却再难称上“繁华”。没有了一间间充满“民族魂”的博物藏馆,没有了熙来攘往兴致勃勃的知音,厚积薄发的中国近现代文人气息在这里也渐渐消散。

一份不曾改变的情怀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街、特色商业街区……多伦路头上的光环从来不弱,但商业和人文的融合不协调使得市场缺乏活力,名气虽大而人气不足,很多藏馆知难而退。

眼看着左邻右舍一个个“逃离”多伦路,留下的几位老馆长痛心惋惜却也无可奈何。“这么多年了,很多人都走了。他们问我为什么不走,”郭纯享笑着道,“大概是因为喜欢吧。”

“大上海1933”是郭纯享几十年的心血,馆里满满都是老上海的回忆。让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花毕生精力搜集的旧报刊:从清朝的报纸,到《申报》《新闻报》《大公报》这些响当当的报纸,以及《人声》《小星报》《市民报》等小众化、发行时间不长的报纸……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各类报刊几乎被他照单全收,历史就在这泛黄的纸页上“凝固”。

18年来,郭纯享几乎每天都待在这里,守着他精心搜集的“上海回忆”,纵使多伦路繁华渐消、文化气息渐淡,他守护老上海文化的热情却从来未变。

从“大上海1933”再往前走几步,就是蓝翔老先生经营的上海民间筷箸博物馆。虽然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滔滔不绝地给参观者介绍,但那份收藏筷子和办博物馆的热忱一如既往。他努力地用手指向自己的得意藏品——一双长199.8厘米、重7.5公斤的红木筷子,不遗余力地为参观者介绍。

“我开博物馆不赚钱,我在这里就是为了弘扬筷箸文化,”蓝翔老馆长顿了顿道,“以后我走了,就不会再开下去。子女对这块不感兴趣。”

一个不易突破的发展瓶颈

谈起博物馆的相继撤离,多伦路文化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侯先生也充满惋惜。像蓝翔老先生这样因为后继无人,日后不得不停业的并非个案。他认为,民办博物馆的不景气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转变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小在多伦路长大的张阿姨说:“现在很多人宁可花几千块去看场演唱会,也不愿花几十元看看历史文化。要想改变民办博物馆的状况,这种风气一定要转变。”

此外,资金和管理问题也是导致闭馆的主要原因。记者来到“大上海1933”时,博物馆里一个参观者也没有,只能听到头顶风扇的旋转声,显得有些冷清。馆长郭纯享正闭着眼在屋内小憩乘凉,听到有人进门方微微抬了头。店铺不大,但藏品却不少,七八十平方米的底层挂满了各种充满历史感的旧上海物品。没有保护罩,没有展品台,也没有专人讲解和服务,对于一些暴露在外的重要藏品,郭纯享只能贴上一张写着“不要动手”的纸,用来提醒参观者莫伸手。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秘书长肖秉侠认为,建立一个成熟的博物馆不仅需要搜集藏品,还需要足够的运营能力,藏品设计、保养以及工作人员都很重要。但这些成本,对于目前无法获得有效支持的郭纯享来说太过庞大。在如今的多伦路开设博物馆绝对是个“烧钱”的活儿,不仅需要自己搜集文物,还要自己找场地、筹经费来运营。郭纯享透露,“大上海1933”一个月的营收约1万元,去掉电费等各项开支,利润所剩无几。“如果我把商铺租出去,也许收益会比自己做还要好。”郭纯享苦笑。

对许多民办博物馆来说,门票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眼下,国有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民办博物馆则陷入了免费开放没有收入、不免费开放就没有游客的两难境地。

2005年之前,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入口处还是收费售票的,20元一张套票,可供参观10个民办博物馆。每接待一位参观者,馆长可以到多伦路管委会领取2元的补贴。如今,大门口旁依然树立着“凭票参观”的牌匾,却已经成了装饰。郭纯享无奈道:“这样的补贴到2005年不知什么原因戛然而止。博物馆无需凭票参观后,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支持资金不足、自身运营不专业、受众对博物馆参观意愿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使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步走向萧条。

一场不得不做的改变

上海上世纪90年代曾有200多家民办博物馆,到现在对外开放的还剩下不足30家。生存艰难不是多伦路民办博物馆独有的现象,而是上海民办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

上海市政协委员俞亮鑫认为,多伦路的情况也许和整体文化氛围有关,不能让多伦路只活在历史之中。

在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健看来,“阳春白雪”吸引的总是小众,国内很多历史文化街的冷清也成了一种常态。多伦路文化街若要升级,就得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包括商务、休闲和娱乐需求,以形成一个基于近代民国风格的现代文化综合体。从客观上看,多伦路周边的商圈日趋成熟,便利的交通带来的大量乘客是潜在客源,而市政配套设施改造则为游客的停留提供了可能。

虹口区政协委员张蓉伟等认为,青年人是潮流和文化引领的主力军,凡是青年人扎堆的地方,都日趋兴旺。可以以文化产业为主,大力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业,把多伦路建成一个“青年艺术家创业的孵化基地”,并设立“多伦路周末文化集市”,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落地,使高雅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可以成立“多伦书院”,邀请名家讲学,或改建、增设一两处剧院,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氛围。

上海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发展相对稳定的民办博物馆,多为企业民办博物馆。它们拥有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不仅能够保证展品的安全,还设有志愿者讲解、专人引导,同时与附近活动相互融合,互相拉动人气。相比之下,一些个人兴办的博物馆局限性较大。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认为,民办博物馆还应当主动寻求突破,引入现代管理思维。

其实,早在2010年,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并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给予一定补助。郭纯享曾主动申报过,但由于门槛较高,对展厅面积、消防设施等都有一定要求,他和多伦路上的几家民办博物馆都没有拿到补助。郭纯享觉得,现在是时候改变了,他已在青浦金泽镇选好房子,准备将藏品转移过去,这一次他要办一个更好的“大上海1933”。

相关链接

何为民办博物馆?

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它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民办博物馆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民办博物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社会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国家文物局联合民政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明确,切实帮助解决民办博物馆的馆舍与经费保障问题,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例如,民办博物馆在接收捐赠、门票收入、非营利性收入等方面,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民办博物馆在行业准入、等级评定、人员培训、职称评定、科研活动、陈列展览,以及人才、学术的交流、合作、奖励、政府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同等待遇。

2017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