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境界-观潮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起来玩泥巴
体验非遗魅力 走近传统文化
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回归?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17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部编本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
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回归?

 

◆欧阳柏林

今年9月,新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本次“部编本”教材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本共选古诗文132篇,每个年级20多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这次“大输血”,引来很多人点赞,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幸运,将给后人惠赐更多福音。但也有人生疑:这是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回归?笔者认为,是后者。

古诗文是血脉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志之所之、在心为志,高度概括了古诗词的创作动机和目的。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很多是思想家,他们借诗词所言“志”,具体就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品性修养、情趣志向,其中就包含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优良传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内涵。

西方古诗歌重于言史,中国古诗词更重于营造意境、抒情议理,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古代诗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情感和历史的生动的载体,承载着血脉文化,凝结着民族精神、情感和思想精华,是中华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古诗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

古诗词对人性有着重要的导向、熏陶、促进作用,开拓并丰富后人的精神世界。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语文素养。从人文教育上衡量,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学习。这在古代儒学对《诗经》的宣扬、推介中可以得到印证。

《论语·泰伯篇》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简单地说,兴、立、成,是提高个人修养的3个层面:修身启业先要学《诗》;立志立人则要学《礼》;最后成“人”成 “家”成名成业要学《乐》。孔子这句话被视为儒者修养工夫的三大法门。

后来的《礼记·经解(第二十六)》从个人修养角度概述“六经”的意义:“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可见,学《诗》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个人修养,包括秉性、知识等,使人“温柔敦厚而不愚”。换句话说,古诗词是教人做人的学问。

古诗文是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资源

汉语首先是诗的语言。几千年来,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和发展的,彼此交融,无法割裂。古诗词语言凝练,境界精微,内涵丰富。所以难免有些人担心,面对比白话文深奥难懂的古诗词,很多孩子会望而却步。前一段时期就出现了小学语文教材删除古诗文,为小学课本“瘦身”,为小学生“减负”的提法,引发了热议。大多数人不赞成把古代诗词和散文从书本中去掉。回顾几千年历史,炎黄子孙的成长过程中,启蒙是诗,终极亦是诗。在古代,孩童上学,读诗是最早的课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

不错,生活阅历浅的小学生、初中生对古诗词难以“神会”。但古诗词语言讲究平仄,严于用韵,琅琅上口,比篇幅冗长的现代文更便于背诵。他们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背一些古诗词,让它留存在记忆深处,能丰富语言、陶冶情趣,重要的是为今后启迪灵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从文言到白话的发展,汉语言在词汇形式上集中表现在古汉语单音节词科学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而古诗词中的构思方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炼字方法、声韵规则等几乎未变,所以古诗词是学习现代汉语的基础资源。

当然,古诗词学习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这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许多明示,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