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环境管理-土壤
3上一版  下一版4
 
桐庐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
上海处理城市建筑垃圾有妙招
提升国内固废回收利用水平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17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简化分类体系 健全分类机制 深化市场化运作
桐庐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

 

健全分类机制 深化市场化运作

◆本报记者周兆木 通讯员任丹萍 施银燕

浙江省桐庐县是我国较早开始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地区,是浙江乃至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探路者和先行者。桐庐县现有183个行政村建成资源化处理设施145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目标。

1 网红店

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浙江省桐庐县旧县街道西武山村,村民周小燕一大早就拿着分好类、摆放整齐的塑料瓶、酒瓶等,在鸡毛换糖店门口排队兑换生活用品。“鸡毛”指的是村民家中的废旧生活用品。积累到一定量后,可拿到店里兑换生活用品。兑换前需先分类,村民陆建才告诉记者:“茶叶可腐烂,要放到蓝色垃圾桶中。一次性塑料杯是不可腐烂垃圾,需放入黄色垃圾桶。”

“老百姓可以在每月10日、20日、30日上午8点~10点,将自己在家里或路上收集的垃圾拿到店里兑换各类生活、学习用品。”西武山村妇联主席陈彩霞介绍。“100个烟蒂换一个打火机,50只塑料袋兑换鸡精一包,20个塑料瓶兑换牙膏一支……兑换礼品都是由西武山村籍商会的人员以及当地百姓自发集资而来的。”

“鸡毛换糖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把周边副食品店的生意都‘抢’了过来,可谓是村里的网红店,无人不晓。”旧县街道妇联主席王芬说。“村里老百姓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回收的塑料瓶,经村里的巧妇之手,最后做成袖套、拖把、花盆等发给村民,做到了变废为宝。”

像西武山这样的鸡毛换糖店在桐庐的乡村遍地开花,如横村镇阳山畈村、凤川街道萧源村等,都采取积分奖励模式,积到10分就可以兑换洗衣粉、牙膏类的小物品。

其他乡镇还运用高科技手段,推进乡村垃圾分类。如富春江镇大洋坪社区的“智能分类+生态微站”模式,只要把分类垃圾放到称重功能的平台上,刷上身份识别卡后,垃圾就进入了智能垃圾桶,屏幕上会立即显示投放垃圾时间、类别、重量等信息。同时数据平台也会自动识别身份,记录投放情况,并产生积分。居民可用积分在“生态微站”购买各类生活物品和服务。

目前,桐庐县11万户共计32.3万农村居民全部参与垃圾分类,且源头分类正确率基本稳定在85%左右,垃圾收集率达到95%以上。

2 科技助力

垃圾成抢手货

垃圾循环利用,离不开科技的助力。富春江镇芝夏村60多岁的姚海富正挨家挨户收集村内蓝色垃圾桶内的可腐烂垃圾,他熟练地将可腐烂垃圾倒入清运车内,随后将收集好的垃圾运至芝夏村微生物资源化站点。

“把收集好的垃圾倒入这台机器是我每天的工作。机器每天‘吃’进很多垃圾,4~7天后把消化好的垃圾变成有机肥‘吐’出来。机器智能操作,我只需按下开关,电梯上的垃圾桶就自动进入,机器还能自动调温。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给我培训过,使用方便。”管理员姚海富说。

“有机肥效果好,种出来的蔬菜口感怡人。现在村里人都抢着要。”村民朱桂文说。“我们还将部分有机肥直接销售给附近的蔬菜种植大户,每吨1000多元,很畅销。”富春江镇生态环保办主任冯志军说。

芝夏村微生物资源化站点的制肥机器由桐庐县环境保护监测站会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研发,并且申请了专利。除此以外,桐庐县还采用太阳能堆肥技术,这一技术比较适合偏远山区。目前,桐庐共建有145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的方式,科学选择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模式71个、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模式73个以及一个沼气模式。

3 形成产业链

乡村“绿富美”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有机肥产量基本稳定在每年5000吨。如何确保肥料安全,让垃圾有机肥产业提升内生动力,增加自我造血功能,这是我县近两年探索的主题。通过引入第三方企业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升垃圾有机肥肥效,实现产业化,形成绿色产业链,是我们的目标。”桐庐县环保局生态科科长葛丹说。

桐庐县引入第三方企业,将资源化设备产生的有机肥原料统一收集后,与畜禽粪便、菜籽饼等进行科学配比和实验,有机肥各项指标达到高标准。“利用科学配比的菌种堆肥自然发酵,不会产生渗滤液,也能避免二次污染。”桐庐英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朱清理总经理说。他认为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无害化处理尤为重要,这也是垃圾分类处理的最终追求。

配比后的农家土肥不仅达标,肥力也相当好。“垃圾变土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方文剑介绍说。

通过垃圾分类,桐庐县实现了垃圾减量的目标。2016年较2015年同期,垃圾焚烧量下降20%左右,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垃圾分类让桐庐的村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村容脏乱差的现象变成过去式 。使用垃圾有机肥种植的绿色农特产品也供不应求,产业生态化日趋明显。桐庐的乡村旅游业也因此红火起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悄然汇聚。将垃圾变废为宝、减少垃圾排放,将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