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纵深推进乌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家风故事”有奖征文启事
以十九大精神指引监测事业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支撑基础不断牢固
积极主动争做建设美丽中国行动者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十九大精神指引监测事业发展

 

◆柏仇勇

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环境监测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加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构建现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着力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现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涵盖各环境要素、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包含理化、生物、生态等各类指标,纵贯国家、省、市、县四级,构建布局科学合理、指标系统完备、运转顺畅高效、信息集成共享、陆海空天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一是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网。从生态完整性角度考虑,统筹各类环境要素监测,统筹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监测,统筹各生态单元功能监测,综合考虑政府管理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统一科学布设和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逐步实现从微观具体要素和指标监测到中观区域、流域监测,再到宏观生态结构、功能和系统监测的转变。

二是拓展生态环境预报预警监测。注重研究污染排放与生态环境状况间的关联影响,优先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系统性变化、趋势判断和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及业务化运行。健全空气质量精细化监测预报业务化体系,加强水质监测预警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等技术研究,推动环境监测从现状告知向预报预警深化和拓展。

三是加大高新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力度。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精准、快速、便携、自动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强化陆海空天一体化监测能力,发挥高新技术装备对监测效能的倍增作用。

着力提升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

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环境监测要通过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及时发布信息、强化民生监测等,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环境监测产品。

一是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国家、区域、监测机构“三级质控”,建立内部全过程质控、外部“双随机”监督并行的质量管理模式。推动部门间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统一,及时制订新仪器、新手段的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建设区域质控中心,提升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

二是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推进全国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联网,建设完善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加强监测数据信息公开共享,完善原始数据公开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共同分析研究与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发掘监测数据的价值。

三是努力强化民生监测。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和预报预测,提供更多生活健康和出行安全指引。加强居民生活区低频噪声、黑臭水体和生活垃圾等方面的监测,帮助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加强农村环境监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农村提供监测技术支持。

全面融入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环境监测要在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服务管理需要、支持政府决策等方面加快发展,进一步融入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推进监测能力现代化。要加快推进监测仪器设备和人员技术水平提升,强化技术储备。完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提升监测网格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服务管理需要。要在点位布设、指标设置、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和质量保障等方面,服务环保目标考核和监管执法。不断完善空气、水、土壤等反映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和政府治理成效的监测体系,提升对政府履职的服务水平。

三是支撑政府决策。开展环境承载能力监测,加强技术攻关,推进业务化能力建设,对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承载能力临界或超载状况进行预警。统筹区域、流域环境监测,加强区域性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为政府科学制定规划措施、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贡献环境监测中国方案

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环境监测要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树权威、创品牌,为世界生态环境监测贡献中国方案。

一是加强环境监测自身建设。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整合环境监测资源,实现国家环境监测独立、统一、高效、权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为环境监测的“国家队”,更要始终具备国际眼光和国家胸怀,融入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全球合作,不断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切实当好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龙头。

二是打造环境监测中国品牌。要更加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实施环境监测“走出去”战略,推介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空气预报预警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打造享誉世界的环境监测中国品牌。

作者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