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白山的自然之旅
宋朝的饮食安全问题
王亚玲和她的岩彩世界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朝的饮食安全问题

 

◆李开周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现在年纪大了,抡不动锄头了,不敢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于是把老家那十几亩责任田全部转包给别人,自己去镇上一家超市里做了仓库保管员。

自从去这家超市上班以后,父亲就不再购买超市里的肉了。他自己不买,也劝我不要买。他在电话里跟我说,那家超市出售的所谓“生鲜肉”,其实都是过期冻肉,看起来红白相间非常可爱的五花肉饺子馅儿,其实都是用猪油和鸭肉“拼装”的赝品,至于贴着“本地鲜羊肉”、“内蒙牛肉干”等标签的牛羊肉,竟然是临近县城某地下作坊以超低价格配送的母猪肉。据说现在的地下作坊工艺先进,能将猪肉纤维打散重组,再加入不同口味的肉精和色素,想让它变成什么肉就能变成什么肉。

在这家超市做了23天,领了15天的工钱以后,父亲终于忍受不住良心上的煎熬,主动找老板辞了工。他迷茫地问我:“现在的人咋会变成这样呢?以前饿死人的年月也不这样啊?”他的意思是说,以前挨饿归挨饿,没有这么多奸商。

父亲没有读过书,不了解历史。如果他了解历史的话,他会明白奸商并不是现在才有的。

我们经常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呢,人心从未“古”过。当年鲁迅从北京去西安,在车站买一荷叶鸡,揭开荷叶,里面是块胶泥,假得更厉害。鲁迅说他从中国文化里读到两个字——吃人,其实他还应该读到另外两个字:假货。

南宋人袁采说过,给鸡喂沙子,给鹅充气,在盐里掺灰,让粮食受潮,往肉里注水,如此这般令人发指的欺诈手段,在宋朝早就盛行了。

北宋人苏象先回忆说,开封曹门外有一大批专门加工死马肉的地下作坊,作坊主收购死马,埋入地下,泥土隔绝空气,减缓腐烂时间,第二天刨出来,用豆豉炖熟,再做成肉干,冒充獐肉和鹿肉流入市场。

生于南宋、死于元初的宋朝遗老周密不买鹿肉,因为他了解内情:“今所卖鹿脯多用死马肉为之,不可不知。”秦有赵高指鹿为马,宋有奸商指马为鹿,前仆后继,如出一辙。

宋朝还有一本名为《物类相感志》的生活小册子,其中有一段教人如何判断香油真假:“以少许擦手心,闻手背香者真。”把香油滴到手心里,用手背去擦,过一会儿再闻,如果不香,那就说明买到了假货。这说明宋朝不仅有假肉,还有假香油,不然人们无需总结这样的经验。

难道古代中国仅仅只有宋朝才盛行造假吗?当然不是。翻翻元明笔记,读读《三言二拍》里的话本小说,各种奸商在元、明两朝同样是大行其道。至于清朝,更不例外,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余尝买罗小华墨十六铤,漆匣黯敝,真旧物也,试之乃抟泥而染以黑色,其上白霜,亦庵于湿地所生。又丁卯乡试,在小寓买烛,艺之不燃,乃泥质而幂以羊脂。又灯下有唱卖炉鸭者,从兄万周买之,乃尽食其肉,而完其全骨,内傅以泥,外糊以纸,染为炙爆之色,涂以油,惟两掌头颈为真。”墨锭是涂黑的泥块,蜡烛是抹了羊油的泥块,烤鸭是包了泥块的骨头,真是无一不假,无商不奸。

从宋朝到明清,再从明清到今天,一块注水肉贯穿古今,一群奸商流毒千年,有些读者可能会将其归结为国民性问题。实则不然——西方世界也有奸商,欧洲人也曾用马肉冒充牛肉,金融领域的庞氏骗局也曾在欧美流行上百年。由此可见,制假和欺骗并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但是从比例或者数量上看,制假贩假在中国大陆的盛行程度绝对超过了其他大多数地方,否则我们也不会跑到香港去买奶粉,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了。

或许人性本恶,只要利益大于风险,哪个民族都有可能造假,所以监管和惩罚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这篇文章的结论是:让我们共同努力,增加奸商的风险,促进社会的平等。

李开周,河南开封人,专栏作家,专业研究古人衣食住行,善于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将读者带入到遥远的古代,曾出版《宋茶》《《食在宋朝》《陆游的英雄梦》《包公哪有那么黑》等专著。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