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境界-人物
3上一版
 
盯住“潘多拉盒子”的守护神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每天都像在打仗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辽宁抚顺农民父子坚持二十五年生态石刻
 

◆本报记者丁冬

早在25年前,在辽宁东部山区腹地的山沟里,刘春生和刘翥父子俩就开始了环保题材的石刻。如今,这对父子仍坚持进行生态石刻,涉及生态保护、环保法律法规及名人名言等石刻达400余块,布满几公里长的山沟两侧,这里也成为了当地环保宣传教育基地。

1997年,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的解振华到此参观后感慨道:“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刘春生曾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和无锡书法艺专,写得一手好字,在这偏僻的山区里,他可谓是满腹经纶且见过世面的人。1988年,为响应当时“开发小流域”的号召,刘春生携家人走进了承包的山沟里。在近30年里,刘春生一家以造林为本,开展林下参、林蛙等多种经营。

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刘春生一直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他选定了生态文明石刻这种宣传形式,20多岁的儿子刘翥成为他最得力的帮手。

记者难忘曾于1994年采访刘氏父子的一幕。那是一个寒风刺骨、漫天飘雪的冬日,已刻好的50余块石碑在山沟里十分醒目。石刻上有《环境保护法》《里约宣言》《森林法》等内容,字数达1.5万字。

可在这深山老林进行环保石刻有何意义,图个啥呢?面容黑里透红的刘春生回答:“我们不为名不为利,只是爱好。况且,环保是国策,每个人都有宣传的义务。”

1997年仲春时节,记者随辽宁省人大环保执法检查团又到了这条偏僻的小山沟,只见满目绿色,山沟尽头迎面的峭壁上刻着一个面积约10平方米的“清”字。原本极普通的一条小山沟,因刘春生父子的石刻几乎成了一处旅游景点,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除了生态石刻,刘春生一家在长达近30年的小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中,也取得了喜人的经济效益,积极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进山之初,刘家就立下“造林不砍树”和“不靠砍树挣钱”的原则,并在荒山造林近千亩。每年养殖的林蛙有30%放归自然,用于生态平衡;种植林下山参几十亩,打造果松林近万株,并培育珍稀植物天女木兰。许多来自北方省市的农民纷纷到此取经,来看看刘春生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

不久前,记者再次来到这条小山沟,看到刘氏父子的生态石刻已有400余块,遍布在沟坎林间。

刘春生的爱人崔秀华,多年来一直支持父子俩的生态石刻事业。她不仅随刘春生骑自行车到吉林、抚顺、沈阳等地进行环保签名,还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将“绿奥北京”写出399种样式并装裱成条幅、横批、扇面等,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在他们的感染下,刘春生的外孙女也起草了《小环保绿色宣言》,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环保之家。

临别时,刘春生告诉记者,希望人们都能来小山沟里做客。“别小瞧了这条小山沟,浓密的山林每年可为10万人提供新鲜空气,欢迎都市里的人们到这里来深呼吸。”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