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方读本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绍兴力推“最多跑一次”改革
守得好山水 蕴育绿动能
用上大数据 管理更精细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绍兴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融合发展
守得好山水 蕴育绿动能

图为绍兴市以生态为基调建设的迪荡湖城市公园。
 

◆徐晶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绍兴市委、市政府在“八八战略”( 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指引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幅大美的山水画卷在天地之间缓缓铺开。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绍兴市跻身浙江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绿色GDP的政绩考核深入人心。

持续打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组合拳,越来越多的“碧水蓝天”回归人们的视野。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一个“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的美丽大花园、大景区。

山川湖海,是游子的乡愁所寄;绿水青山,是人民的幸福底色;风清景明,则诉说着美丽故事。

“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对我们环保工作者来说,关键是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走下去。”绍兴市环保局局长张永明表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绍兴古越大地上动人演绎。

理念之变,改革为先

生态兴则文明兴。

绍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优势。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迅速扩大的同时,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生态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而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也有了更深的期盼。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发展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推进,达到了新高度。

审时度势,深刻把握当前改革大局,绍兴把生态摆在首位,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创新。

2015年底,绍兴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

2016年3月,出台《“811”美丽绍兴建设行动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7年1月,绍兴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再次提出,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同年2月,市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凡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都要坚定不移做,有悖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都要坚定不移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绍兴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绍兴积极推动城市总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多规融合”,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的空间体系。制度日趋完善、政策频频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定位绍兴发展的重大维度之一。

完善环境准入制度,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机制。严格按照绍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管控措施,执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制定出台《绍兴市区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规程(试行)》等政策文件,规范并活跃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

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积极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工作地方立法,《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环境执法重拳打出“绍兴力度”,出台《关于打造环保执法最严城市的意见》,实行最严环境准入、最严过程监控监测、最严环保责任追究,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受到环境保护部的通报表扬。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7个国家“水十条”目标责任书考核断面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24个省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83.3%,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优秀,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已连续2015、2016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大禹鼎。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9,同比改善3.2%,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3%。

壮士断腕,倒逼转型

去年,绍兴启动史上最严厉的印染化工行业整治提升行动。拥有印染企业高达200多家的柯桥区,一举砍掉了1/3的产能,今年年底之前,所有分散在柯桥区各地的印染企业将关停或整体搬迁到滨海工业区集聚,保留印染企业100家左右。上虞则对全区173家化工企业实施整治提升,力争2020年底实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园区内化工企业总量控制在90家以内。

一年多来,全市累计停产整治印染企业107家、化工企业102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1.8%和34.1%。这一次大规模的搬迁整治,淘汰了大量“三高”企业,减轻了绍兴的环境压力。据统计,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产量同比下降2.8%,废水排放量同比下降13.2%。化工行业整治淘汰落后产能19.8万吨、削减废水排放32.6万吨、削减用能4.9万吨标准煤、腾退土地1365亩。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绍兴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既抓战略、又抓战术,既倒逼而“破”、又顺势而“立”,破解发展难题。

一套转型升级“组合拳”有条不紊推行: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紧锣密鼓开启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腾笼换鸟拆出发展新空间;不断推进“大花园”“大景区”建设,今年上半年,实施6条精品示范路、22条美丽示范街、34家省级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工程,绿意盎然,风景如画。

生态治理的每一步,绍兴都稳步前行。

在治水方面,制订实施《绍兴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源头治污,建立密集的水质监测网络,对128个市级考核断面、244个乡镇断面和1743个村居断面开展实时监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乡镇(街道)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现市、县、镇、村4级5120名河长全覆盖。近3年绍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36.1%,2015、2016连续两年获得省治水大禹鼎。

在治气方面,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启动热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淘汰黄标车、实施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针对不同污染源,追根溯源,向节能减排要清新空气。新建了8个省级以上功能区和49个乡镇(街道)空气PM2.5监测站点,空气监测自动站点乡镇覆盖率接近60%。2016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两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4.4%、9%,超额完成年度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在治土方面,编制完成《绍兴市“十三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相继建成上虞众联环保有限公司1.5万吨/年危险废物焚烧处置、绍兴华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6600吨/年危险废物焚烧处置等项目,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置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绍兴不断实施生态功能区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城市发展新型化、产业发展高端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加快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生态惠民,久久为功

绍兴南部平水新城,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据统计,目前平水镇境内有近300座水库,森林覆盖率达78%,每立方米的PM2.5浓度常年小于50微克。

平水的生态资源优势,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新优势。

9年前,纺织厂老板李雅建租下这里的一片山林以餐饮起家打造“金渔湾农庄”,如今已成为AAA级景区五星级农庄,去年餐饮营业收入突破千万元。“每到周末都要招待1200多名游客,进山的路上到处都停满了车,遇到小长假,来的人更多。”李雅建说。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这些年李雅建还在山上种了20多种果树,引进些小动物,将金渔湾打造成“世外桃源”。

此外,平水的绿色产业绕不开的就是茶与笋。平水出产的日铸茶这些年来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从2011年起,连续6年其产值已经接近柯桥区茶叶总产值的85%。“中国竹笋之乡”的名号是对平水竹笋最好的肯定,同康村是绍兴笋煮干菜制作的专业村,远近闻名,不仅在绍兴本地畅销,还销往上海、广州、福建等地。

春品香茗夏避暑,秋尝瓜果冬望雪。平水的好山好水,引来了游客,也孕育着数不胜数的创业机遇,实现了从“卖资源”向“卖生态”的转变,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逐步走出一条生态融合的发展新路子。

在年初出炉的《绍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规划》中,围绕“建设生态绍兴、共享品质生活”总体目标,提出把绍兴打造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紧握生态底线,抬高生态标杆,绍兴生态惠民日渐凸显。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保持、清水河道、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行动次第开展。

森林城镇建设不断深化,全市共有林地面积708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7.01%,森林面积达6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6%,6个区、县(市)全部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绍兴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内容逐年丰富,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农民群众广泛受惠,各地呈现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合,风景风情转为人气财气,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和好盼头。

自市委、市政府发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总动员令以来,“美丽绍兴”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深入。绍兴这片8279平方公里土地上,正在历经从环境到人心的美丽嬗变。

只有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才能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两山”理论正在绍兴裂变出巨大能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