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境界-品鉴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木垒的时光
饮食是有境界的
宋朝为什么不洗茶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朝为什么不洗茶

 

◆李开周

郭德纲说相声,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小包袱,跟喝茶有关:

“这第一泡啊,不能喝,倒掉,从第二泡开始喝,喝完一泡又一泡,越喝色越浅。”

这第一泡的“泡”,读第四声,可是说到后面的“泡”,老郭就开始读第一声了。言外之意,前面倒掉的是茶,后面喝的是尿。

咱们中国人喝茶,第一泡通常都会倒掉,谓之“洗茶”。为什么要洗茶呢?因为茶叶表面可能会残留着一点点灰尘,甚至还有农药,如果不洗一洗,直接喝到肚子里,有害健康。再者说,第一泡也太浓,比不上第二泡、第三泡意味隽永。

中国人喝茶,历史最久,如今这颗星球上弥漫着的所有茶香,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中国。但是,我们洗茶的历史却不算长,至少在宋朝那会儿,我们是不洗茶的。

南宋笔记《调燮录》有云:“点试以初巡为美,再饮意味尽矣。”喝茶就要喝第一泡,第一泡后面的茶汤就没意思了。你看,第一泡就开始喝,而且第一泡最受欢迎,哪里还有洗茶的可能呢?

从成品茶的形态上看,宋朝人喝的茶分为两种:一种叫“草茶”,类似现在的散茶;一种叫“片茶”,又叫“团茶”,类似现在的茶砖。散茶也好,茶砖也好,现在喝法都是冲泡。茶砖紧压成块,需要用茶刀撬开,切下小块,放进茶壶或者茶杯,用开水冲,或者用滚水煮,只喝茶汤,把壶底残留的茶叶扔掉,归根结底,喝法跟散茶是一样的。

宋朝则不同。

宋朝人喝草茶,是要放到锅里煮的,煮时还要加盐,仿佛在煮菜羹。至于为什么加盐,等会儿再讲。

宋朝人喝片茶,工序可就繁琐多了。拿一枚小茶砖,搁石臼里捣碎,用茶磨或者茶碾制成粉,再用茶罗筛走茶梗和粗大的颗粒,然后把筛出的茶粉放到碗里,浇少量热水,搅成稠糊糊,再续入更多的热水,用金属的茶匙或者竹制的茶筅搅拌均匀,打成细密的、雪白的、仿佛起泡牛奶一样的茶汤,趁热喝完。喝完第一泡,如果碗底还残留一点茶粉,那就再续热水,再次搅拌,再打出牛奶般的茶汤。

从技术层面上讲,喝草茶的时候还可以洗一洗,第一泡不喝就是了。可是片茶怎么洗呢?你一洗,茶粉就没了,刚才又是捣又是碾又是筛的,费了老大劲儿,统统付之东流,简直暴殄天物,制茶粉的仆人一定跟你急。

只喝第一泡,居然不洗茶,听起来宋朝人好像挺不讲卫生的,难道他们就不怕茶叶里残留农药吗?当然不怕,因为宋朝还没有发明农药,全是纯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茶。

没有农药,泥沙倒可能有一点,不过不要紧,宋朝人做茶的时候,早就把茶叶上所有的脏东西都除干净了。

宋朝人做茶,大致工序是这样的:

第一步,将新摘的茶叶漂洗干净;

第二步,茶叶上锅蒸,蒸到茶色由绿变黄,时称“茶黄”;

第三步,将茶黄摊凉,握紧,挤压水分,放到石臼或者木臼里,捣成黏糊糊的茶泥;

第四步,取出茶泥,用清水漂洗,一边洗,一边拍打、挤压、研磨,尽可能将苦涩的茶汁挤出去,时称“研膏”;

第五步,将研过膏的茶泥放进模子,压成茶砖;

第六步,用炭火将茶砖烤干,包装上市。

以上六道工序走完,即可制成片茶。如果做完第二步,就把蒸过的茶叶摊到竹笼上烘焙,中间省去研膏和压制成型的工序,即可制成草茶。

加工片茶比加工草茶复杂,片茶的售价自然也比草茶高。做片茶的时候,由于经过了反复漂洗、挤压和研磨,已经没有了茶的苦涩,喝起来甜甜的。而草茶作为蒸青绿茶,味道就会很苦,比我们今天常喝的炒青绿茶还要苦。所以呢,宋朝人煮草茶,一般都要放一些盐。宋朝生活小册子《物类相感志》云:“草茶得盐,不苦而甜。”草茶是很苦的,加了盐就变甜了。大家如果不信这个小诀窍,可以用日本煎茶试试,看看加盐以后能否消除一些苦味。为什么要用日本煎茶来试验呢?因为日本煎茶跟宋朝的草茶一样,都是不研膏的蒸青茶。

草茶很苦,片茶不苦,听起来好像片茶更胜一筹。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分析,片茶在研膏过程中一定会损失大量的茶多酚,反倒没有草茶健康。事实上,片茶的味道还特别淡,淡得几乎闻不到茶香,让喝惯了浓茶的现代人很不适应。加工成本很高,营养价值很低,茶香又不明显,这就是宋代片茶为何在今天市面上见不到的主要原因。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